秦始皇三十二年(前215),秦始皇因信鬼神,曾派方士侯公、石生去寻找仙人长生不死药。燕人卢生出使海边回来,上报鬼神之事,还进上抄录的文书谶语,写道“亡秦者胡也”。始皇断定将来威胁自己政权的一定是北边的胡人“匈奴”。于是派将军蒙恬发兵30万人北击匈奴。蒙恬,秦名将,原籍齐国。其祖蒙鹜事秦昭王,官至上卿。其父蒙武,为秦将军。蒙恬多谋善战,为秦将伐齐,大破之,拜为内史。当蒙恬备胡筑长城时,因朔境盛产名马,而作战又以骑兵为主。于是便在当地筑城养马,所筑之城故名马邑(今朔城区)。

据传言,蒙恬来到今朔州一带,见桑干河谷水草丰美,便下令筑城。第一次在前留城村(今朔城区前村)筑城,竣工前崩,第二次在后留城村(今朔城区后村)筑城,结果与第一次相同。两次失败后,他亲自策马来到恢河南岸,正在为选址左右为难之际,忽有一匹枣红马从东南方向风驰电掣般地飞奔过来,绕着河北岸一块地方反复周旋,随后又向东南方向跑去。这时蒙恬突然醒悟,这匹枣红马是一匹神马,反复驰走之地是一块风水宝地,于是立即下令以其蹄迹筑城,城墙顺利建成,遂名马邑,不久设置为马邑县。其地址就是今天朔州老城,周长13.6华里。

后来,这匹枣红马经常在马邑城附近出现,被蒙恬将军所擒获,号“追风”,献给秦始皇,列为“七骏”之首,有日行千里,夜走八百之美誉。

上述内容虽是传言,带有神话色彩,但在许多地记和志书中有相似记载:

《后汉书·郡国五》注释中载:“昔秦人筑城于武州塞(又作武周塞)内以备胡,城成而崩者数矣。有马驰走地,周旋反复,父老异之,因依以筑城,城乃不崩,遂名之为马邑。”唐《元和郡县志》、晋人干宝《搜神记》《晋太康地记》也有类似记载。《清一统志》载:“今城(朔州城)西北隅有古城,即古马邑城。”

关于古马邑城故地,原来众说纷纭,特别是当古城发掘中发现今朔城区古城墙为北齐所筑时,便有人怀疑甚至否定朔州城是秦马邑所在地。但考古学家从地层和古墓发掘中,又进一步证实了今朔城区是秦马邑所在地。因为在城内2—5米深的文化层中,有丰富的秦汉至元的大量遗物,没有一座古墓,而在城四周则密集地分布着战国以后的古墓。另外,在市政协组织的考察组,到今朔城区西南角考察一处古城墙遗迹时,得知考古学家已经证实,夯层厚者为秦城墙在下面,夯层薄者为北齐城墙在上面。当时便有人惊奇地说:“这个土圪垯,可真是个宝贝!”

由此,我们不难看出,秦始皇派蒙恬率兵北击匈奴,在此地筑城养马解决军马之需是史实,杨子荣所著的《三晋文明之最》中便说:“山西省最早的马场——秦马邑马场”。

首页    朔州马文化    朔州马文化丨秦蒙恬筑城养马

朔州马文化丨秦蒙恬筑城养马

浏览量:0
收藏
创建时间:2025-04-30 15:00